English

文人的味儿

2000-11-2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韩沪麟 我有话说

读余秋雨的文章总有一种地域的认同感,换句话说,总觉得文章是出自一个南方人,甚至可以更确切地说,出自一个江浙一带人之手,这就是所谓的“海味”十足的缘故吧。常听人说起“海派”“京派”,那么何为海派京派,似无确切定义;窃以为,海派文章与京派文章相比,无非写得聪明些,灵秀些,读来更松快些,这也许也是余文的特色吧。余文老少皆宜,雅俗共赏,一时洛阳纸贵,为何?这是由于他的“化功”地道,他能把景观、文化知识与自己的体验感受融化出一篇篇洋洋洒洒、有品位的记游文,亦能处处顾及文化,而这文化又非专一性,而是普及性的,正投合在广大读者口味的共同切面上。我读了他的《文化苦旅》和《霜冷长河》,两者比较,觉得《文化苦旅》强多了,这确是一本优美、顺畅、有一定文化含量的游记,且整个底色和谐而统一,读者在跟着他旅游的同时,亦能享受到文化的熏陶及愉悦,这样的游记从前很少能看到,令人耳目一新;但读《霜冷长河》,感觉就不那么新鲜、舒适了,这是因为该书题材有些杂乱,有拼凑之嫌;更为重要的原因,是与前一本“一个味儿”。斗胆说一句,天下无论多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,读多了,看多了都会腻味的,遑论余君的散文。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,自《文化苦旅》之后,愈来愈不那么火爆的关键所在。真正的文学艺术家,孜孜以求的是在艺术上不断地突破、超越自己,如何超越呢?变换题材,改变写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,唯一可行的是从改变自身的“气味”做起,也就是时时刻刻注意修身养性,点滴积累,使自己在思想、气质上形成质的飞跃,尔后才谈得上在艺术上的突破创新。所以说,余秋雨欲再现昔日的辉煌,还得从自身去探索、努力。

有人说余的文章知识含量不够,甚至有学术性的错误,这就有点求全责备了。余秋雨有余秋雨的知识结构、文体风格,他既是散文家,就不能以专门学者的学问去要求之,正如我们不宜要求学者的文章写得像作家的文章那样优美、滋润一样。雨果在作品中喜欢卖弄学问,在《巴黎圣母院》中大谈圣母院的建筑,在《悲惨世界》中大谈滑铁卢战役,大谈下水道的沿革,其实这是他的败笔;建筑学家、军事家、下水道专家看了他这些高谈阔论会发笑的,因为人家对此研究了一辈子,而你雨果是作家,为情节需要对专门知识写几笔是可以的,但如翻了几本这方面的书,有个一知半解,就冒充内行,结局只能是令人生厌的。余秋雨既然是文坛上浪尖人物,既然一再声称自己是研究文化的学者,那么在文章中引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当慎之又慎,否则对读者可能产生误导,给专家也有刺可挑。

余秋雨在《霜冷长河》的一篇文章中专门介绍了其妻马兰,通篇变换着手法备加呵护,并且把夫妻间的悄悄话也写进去了,如马兰对余说:“我不走穴,没有钱,你被盗版,也没有钱,你没有官位,我也没有交往,两个人就像到了太古时代,那才叫纯粹。”事实上,没有钱,没有官位的人实在太多,不必萦怀;钱和官位与“太古时代”、“纯粹”也不搭界。亲人间彼此怎么说都行,但要发表让别人看就该有所选择了,特别对名人而言。当今社会,夫妻双方都是名人的多多,相亲相爱的也有的是,但有的就处理得比较谨慎妥贴,有的——特别在文艺界——就处理过火,主要表现在彼此或明或暗地在媒体上公开吹捧。我想,名人夫妻间的事,除了追思故人的纪念文章而外,一般不写为宜,否则总会引起种种揣测和物议;名人比起普通百姓,有不少好处,“难当”也是公平的。再者,马兰说的那句话,放到桌面上也不能成立,因为你余秋雨的作品就算被盗版,所得版税别人大致也框算得出,何至于“没有钱”?怎样才算有钱?至于马兰,倘若她真的绝少走穴,是该受到尊敬的了。说到“官位”,余先生以前还是当过几年官的,未必不是当官的料子,而如沈从文、钱钟书等文人学者中,由于自身的素质和气质,根本当不成或者当不了官的,确乎大有人在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